摘要:面对互联网社会深入发展和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高校育人工作开始涉足新领域、面对新对象、追求新目标,网络育人日益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在网络育人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思考,文章将对这些工作和思考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走向扩展与深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育人;网络文化;网络素养
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论断,将信息革命科学定位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网络育人;网络文化;网络素养后人类社会的第三次革命;并再次强调,我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在这之前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提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并把网络育人工作提升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领域;2018年9月,中央财政批准设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使用方向之一就是“建设相关网络育人平台和载体”。
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积极措施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路和工作理念正在发生转型,当前全面深刻影响青年成长的互联网环境和手段,不再简单作为教育资源补充,而是被确定为一种新的力量,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在新时代实现改革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和“助推器”。让网络从现有的育人工作的“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是一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站在时代的新起点,针对育人环境、育人方式以及育人对象的革命性变化,高校育人工作必须向网络平台延伸和转移,以更加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时期育人核心使命的要求。
一、中央精神与北大理解
新世纪以来,北京大学始终敏锐把握网络社会崛起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复杂影响,一直密切关注青年群体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实际和育人实践①,通过对新时期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深入分析和互联网应用情况的科学调研,我们发现,网络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环境演变与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行为,在其内在轨迹和规律特征上,具有高度紧密的必然联系。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必须将青年置于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加以认识和理解。因此,早在2013年,北京大学就提出网络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在校内积极开展各项网络育人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网络育人系统工程”,同年该项目入选教育部2013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计划。
近年来,围绕网络育人工作,在不断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和各级部门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综合各领域研究方法,立足实践、反哺实践,不断整合提升网络育人工作实践中的规律和经验。其中,在加强“三全育人”[3]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并系统论证“全环境育人”理念,强调网络虚拟环境的教育功能,主张线上与线下相统筹、自育与他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自主性作用、主体性功能,推出《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部研究专著②,为网络育人工作创新发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一系列探索,我们认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互联网伴随青年学生成长、融入青年学生生活、影响青年学生思想的现状,网络育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如何合理界定和正确处理自身与网络世界的关系,这是互联网信息化新时代,网络育人相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时代、看待自身这一核心问题的历史性革新和延续;为帮助指导青年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先后提出网络文明观、网络教育观、网络人生观和网络青年观。具体到方法论层面,我们需要统筹线上、线下两个教育场域,尤其需要凸显青年主体自觉的教育地位,协调自育、他育途径,综合运用自育育人、互动育人、环境育人、系统育人等方式。因此,网络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信息的有效传播、观念的有效传递,更重要是价值的有效传承和行为的有效塑造。
二、北京大学网络育人的实践经验
(一)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能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4]。北京大学从学校传统和教育实际出发,将校园网络社区的與情风向标、预警器、减压阀作用,与调动师生积极性参与大学治理改革相结合,持续推动“管理前移”,在党员干部中强化网络意识、普及全环境育人理念,通过体系化的培训,实现能力和素质的“补课”,各单位围绕重视网络、提前沟通、科学研判的总体要求,形成了不少特色鲜明的好做法。
在网络育人工作中,学校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这个关键环节。早在2001年就成立实体性质的青年研究中心,具体负责校园网络社区发展指导以及师生网络沟通渠道建设;2014年,成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并指导推进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试点;2018年,组建了实体机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网络舆情处置,从学校层面对网络育人工作实施总体协调,进一步从力度、广度、效度三方面全面加强网络育人工作。
这一过程中,针对校园网络社区问政平台的重要作用,学校制定规范,明确要求各单位落实网上沟通回应机制,目前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均设有专门的网络育人工作联络人,及时通过网络回应师生诉求,进一步推动网络育人工作的统筹落实。
(二)夯实全媒体阵地,平台建设和内容生产同步进行
北京大学不断加强线上平台建设和内容生产,目前已经形成包括未名BBS、P大树洞、各类微博微信、专题网络视频等在内的师生共建的全媒体阵地,充分发挥互动育人和自育育人及环境育人的独特功效。
未名BBS始建于2000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学生自主运行的校内信息交流平台,目前日均上站人次维持在90000左右,日上站ID数近10000个,日均瞬时在线人数约3000人,持续发挥“校内信息平台、师生文化社区、网上精神家园”作用。P大树洞是学生自主开发、2016年开始纳入学校管理范畴的手机移动端匿名化校内网络社区,由学校指导和管理、学生团队自主建设和运营,